在电力需求旺盛,用电量猛增的形势下,为满足经济发展,社会进步对电力需求,必须转变电网发展方式,提升电网发展内涵,抓住机遇,实现电网发展的新突破,全面推进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,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智能电网建设。电网不仅是连接电源和用户的电力输送载体,更是具有市场功能的能源优化配置的载体,从而为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铺路。
传统电网难以满足增长需求
电网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欠账多,虽经改造与建设,电网结构仍不尽完善,主网架薄弱,抵御自热灾害能力不强,电网基础功能无法充分发挥,难以满足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。
电网运行稳定性和供电灵活性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;电网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仍较低;电网与电源,输电与配电尚不能协调发展;配电线路运行中的重载或超载时有发生;供电线路的“卡脖子”和迂回供电现象仍有存在。
电网建设滞后表现为:电网设备陈旧落后,科技含量不高,使电力落地难,用电端受电能力差。送电线路承载力差,没有富余容量,没有备用线路,缺乏转供能力,从而造成供电质量差,运行电压合格率低。电网建设滞后还表现在线路和供电设施的保护技术落后,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,缺少预防恶劣气候和外力破坏的有效措施,因而供电中断现象时有发生,从而影响客户的正常用电。
建设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发展
在经济发展,社会进步对电网安全和供电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,必须转变电网发展方式,提升电网发展内涵,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,努力实现电网发展的新突破。全面推进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,各级电网协调发展,具有信息化、自动化、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。
智能电网是“绿色”典型代表,具有“自愈”功能,可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连续在线自我评估。通过预防控制装置,能及时发现,快速诊断和消除故障隐患。当电网发生故障时,能在尽量少的人工干预下快速隔离故障,自我恢复,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。
一般而言,智能电网还有如下特点:电网和变电站设备的高度自动化;信息和通信系统及二次电力设施的高度集成;具有报警和可视技术;高度动态的电力调度、监视和控制系统及表计计量设施;融合了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、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,从而有效地降低电网运行成本,减少网损。
在规划建设具有“自愈”功能的智能电网时,还必须具有支持各类型资源发电友好接入的功能。通过优化电力调度,加大电力电量交换力度,使之与客户侧智能互动,实现电网运行方式和客户侧管理方式的超越,从而达到、节能、环保、和谐,实现电网的节能减排。
电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
坚强智能电网是特高压网架和智能化的有机统一,是以特高压无线核相仪为核心,以坚强网架为基础,以信息和通信平台为支撑,以智能控制为手段的现代化电网。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是安全性、可控性、适应性和互动性的关键,这其中也包括发电、线路、变电、配电、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,覆盖所有电压等级。
智能电网是特高压骨干网架和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智能化供电网络,从本质上看,它是低碳经济重要形式之一,是实现低碳的具体实践。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壮大,数字化变电站和以用电信息采集为核心的用心侧智能网建设的加快,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支撑。为满足经济发展和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需要,以及发电资源与用电负荷区域的不均衡特点,必须进一步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和智能化运行水平。
作为先进信息技术和物理电网充分结合的智能电网,是解决新能源发电输送的理想方案,且有利于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接纳和输送能力,满足新能源接入和负荷中心用电需求,从而提高供电质量。只有转变电网发展方式,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,才能扩大电力调度可选能源范围,并有利于新能源发电的接入和输送,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支撑,促进电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,实现电网发展质的飞跃。